剛懷孕的時候,看到別人說自己的週數30幾,還覺得那遙不可及,然而不知不覺我也走到這裡了。
懷孕前的小肥肚三層肉也一天天撐大,成為巨肚。
(這張拼圖最後的照片好像才25週)
然後在產檢的當天,我老公赫然發現我的肚子出現了深色的小蛇,是的,老娘長出妊娠紋了......
先聲明本人從小就有三層肉,所以兩截式泳衣、露肚子的衣服我一概沒興趣,就連我老公也對我的腹部興趣缺缺,直到懷孕這個身體部位才受到前所未有的注目與關心!
所以出現妊娠紋,我只有難過一下下,因為我不靠肚子吃飯。(是靠嘴巴吃飯XD)
不過我的確有拿刀逼問我老公,他說了十次愛我,並且保證不會嫌棄我,才免於挨一刀。(入鞘)
打從知道懷孕開始,我每天洗完澡都用貴鬆鬆+油膩膩的百洛擦肚皮,而且我肚子從來不會癢,但還是長了,所以原因應該是體質或是我的肚皮真的撐太大了。
懷孕之後才知道,不是所有人懷孕都像電視上演的那樣.......先害喜、味覺改變、特別愛吃、犯睏,每個人狀況不一樣,甚至第一胎跟第二胎的反應也會不同!
所以不要問孕婦「妳為什麼沒有XXX反應?」為什麼我們懷孕一定要符合別人的期待?
肚子大起來後,我不時會受到路人的搭訕,大部分都是老人或是大媽,孕婦跟小孩總是被迫社交,但是我個性孤僻,其實很不愛跟陌生人交談。(我是臭臉一族)
所以現在我都戴耳機,假裝聽不見,也盡量避免眼神接觸,謝絕一切我不需要的關心。
這週看了一本好書,《做爸媽的一百種方式》,我不是很愛那種教台灣父母如何養出德國小孩的聖經寶典,這本書不是父母的教學指南,而是介紹了主流以外的各種生育情況。
有懷孕、生產、教養三個大主題。懷孕包含了不孕治療、借精生子、台灣產檢制度的好與壞;生產則介紹了溫柔生產、居家生產、自然與剖腹的意義;育兒佔最大篇幅,各路專家執筆,分析了當代媽媽透過網路資訊照顧孩子的迷思,以及社會對於母親一職的變態要求,身為台灣父母的壓力等等。
懷孕中的我,讀起來份外有共鳴,從中得到很多教養思想上的支持、啟發。
總之,這是一本會被觀念傳統的長輩歸類在「不乖」的一本親子書籍,因此非常值得各位叛逆的父母一讀。
【做爸媽的第四站:關於我自己】
◆模範母親緊箍咒難解?——談兩代母職經驗的同與不同(蘇芊玲)
◆媽媽陪玩,爸爸育兒?——鬆動的家庭性別分工(陳嘉新)
◆我該選擇回去工作?還是在家帶孩子?——談工作與育兒的拔河(魏靜慧)
◆我跟孩子就是一個家——以核心家庭為想像的設計與單親母職(周雅淳)
◆那些年,我遇見的外勞媽媽——談跨海母職的生命風景(蕭函青)
◆恭喜之後,消失的女人和她們沒說的事——女性的產後憂鬱(邱宜君)
◆帶著孩子上街頭——社會運動與母職實踐(楊佳羚)
光看目錄就覺得好精采有沒有。
其實讀完「溫柔生產」的介紹,真的有動搖到我。那一兩天我都在搜尋相關的知識,包含居家生產、水中生產、生產計劃書之類的。
查到了桃園醫院有在推行溫柔生產,甚至備有LDR病房。(樂得兒病房,讓產婦有隱私、有足夠的活動空間、可以多人陪產、讓產婦身心都得到尊重跟放鬆)
我馬上上網掛了桃園醫院婦產科主任的診,但之後我再三思考,真的要換產檢的醫院以及生產的環境嗎?我有那種衝勁跟重新適應的能力嗎?老實說光用想的都有點累。
所以我列出了關於生產我所在意的事項,趁回婦茂產檢的時候一併問清楚。沒生過沒經驗,還好有看這本書,我知道了該注意那些事情。
My list:
大部分產婦都會被剪會陰嗎?-不一定,要看產道跟寶寶的大小,由醫生決定。(我會積極做陰道按摩及凱格爾運動,並戒甜食以免小魚兒破3000公克)
可以擁有獨立的待產室嗎?-無法保證,要看當天生產的人數。
待產要一直躺著嗎?-不用,可以下床走動運動。
待產室有淋浴間嗎?-個人房內有。
爸爸可以全程陪產嗎?可以影像紀錄嗎?-可。
半夜陣痛是否沒有麻醉師可以施打無痛?-有。
生完之後會讓我跟寶寶skin to skin嗎?-本來是沒有,但是如果我要求,可以配合。
得到的結論我還可以接受,所以就決定維持原本計畫,在婦茂生。
這次產檢過程很快,只是確認寶寶基本的狀況,一切正常、很標準!
我的體重沒有增加,小魚兒則是添了200公克,被醫生讚許了一下,開心~
以上,打完收工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