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是《慕尼黑》的觀後感。
之前曾聽說斷背山和慕尼黑在國外同時上映時,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慕尼黑遠遠不及斷背山的知名度來得高,因此史伯在媒體面前大表不滿,滿口都是酸話。但今天聽到的版本是史伯感謝李安導演拍了綠巨人浩克,才讓他有機會認識男主角艾瑞克•巴納。我相信後面的版本,因為能拍出慕尼黑這種片子的導演,一定有很深遠的眼光,和傑出的人格,片子正反映了導演的內心,不是嗎?
慕尼黑的宣傳海報,是男主角艾夫納坐在窗前思考的剪影,在台灣這種看電影就是找樂子的社會誰都料想得到它不會賣座,觀眾看完的感想也一定非常兩極,總之就是不討好。但是因為他是史伯拍的片子,我還是很想一探其奧妙,所以今天就和K子去看了,還好跟我去看的是K子,當看完全片走出戲院時,不必佯裝笑容,不必馬上換掉情緒,還可以繼續沉浸在無言的氛圍中。
從來沒有一部片,讓我幾乎從頭到尾心跳加速,全身緊繃,甚至很想放棄看完,因為不忍再看下去。電影看完之後,我說:「這一定比絕命終結站3還要恐怖。」K子則是說:「應該看傲慢與偏見的。」就不會這麼難過了。
表面上這是一部講述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種族之間仇恨的故事,但事實上,卻是一部探討信念和家園的劇情片。
本來不想推薦大家去看,因為看完了只會覺得很難過,卻不能do something,可是看完電影近六個小時的現在,我還是想向你們推薦這部片子,因為他拍得真的很好,即使不懂國際情勢,還是可以理解內容。
所以在此我就不牽涉到劇情了。
信念重不重要?很多人不了解信念,覺得那是英雄才會用到的辭彙,但事實上每個人活著都有信念,在這個世界上,你最相信的人是誰?你為什麼要活下去?支撐著你走來的東西是什麼?有的人答得出來,有些人則否,答得出來的人很幸運,但答不出來的人也不必悲傷,只是沒有察覺而已。它可能是一個夢想,可能是父親,可能是宗教。
我為什麼喜歡《靈異象限》?其實不是因為外星人,不是因為麥田圈,是因為梅爾吉勃遜在戲中飾演的角色,那個父親,一家之主,被兒女和弟弟所信賴,他在家中的地位看似平凡,但當外星人活生生的出現在電視上,侵入他們的家園,恐懼包圍著他們的時候,梅爾吉勃遜就成了他們的支柱,弟弟哭著要他別軟弱,如果連他都倒下了,那一切就完了,因為被人期待著,梅爾吉勃遜才能帶著一家人脫離險境。他們的信念就是相信父親、相信哥哥。
對恐怖份子而言,他們的信念是深遠的痛,以及和全世界對抗的使命,一些我們平凡人一輩子也不會碰上的情節,但其實一樣的,就是『相信』,因為相信,所以有動力。
擁有家的人,不會懂得無家可歸的痛,當先進國家蠻不在乎地向世界說『It’s nothing』的同時,巴基斯坦人卻在大吼『Home is everything』,當你不了解的時候,請不要自以為是的發言,很愚蠢。
慕尼黑當中牽扯到很多情緒和思想,我挑了『信念』這一項來講,因為似乎看完這部電影的人都不太會去講到這一部分,那就讓我來說,其他的,關於導演的手法,以巴的仇恨,角色的演技,請去看別人的心得和影評。
至於標題,是因為看完電影回家的公車上,我遇上了一件蠢事,三個青少年戲弄一個智能不足的男人,將近十五分鐘,全車的人彷彿都是聾子,聞聲不動,只有我前面那個外勞,三番兩次轉過頭來看,我知道他在看那齣悲劇的同時,也看到了我冷漠的表情。
終於,那個被戲弄的男生下車了,三個少年此時說「他應該是智能不足吧?」,這句話重重踩了我一下,已經不能控制自己的我翻過頭去看著他,那三個少年比我想像中年輕,而且長相斯文,看著他無所謂的臉,我說:「很好玩嗎? 幼稚!」很蠢吧!好不容易鼓起勇氣,卻是說出這麼沒有殺傷力的話,還一邊發抖。
一定沒有人聽出,我話中是含著多麼恨的痛,還有不甘心。
為什麼他們可以這麼壞?為什麼我這麼卒仔?不只恨他們,我也恨自己。
為什麼我是女生,否則我就可以翻過去揍他們一拳,然後也不必擔心回家一個人走會有危險,也恨為什麼我沒有男朋友,不能保護我,在我聽見他們辱罵我時替我出氣。
如果我有手槍,大概真的會掏出來,開不開槍是另一回事,但當時我需要一把槍。殺人很容易,恐怖的是殺了人之後的日子,這是我看慕尼黑學到的,K子說那些青少年還小,我也知道,男生聚在一起起鬨本來就很容易做蠢事,但是他們說的話還是有殺傷力,他們做的事還是很邪惡,這是不爭的事實,像我當時想槍斃他們,但是他們的父母一定不肯,人渣也有活下去的權利?看裁判是誰吧!